摘要: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取材天然还是人工合成的颜色,都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世界。但你知道吗,一些染料的取材稀有罕见,价值胜过黄金,这些珍贵稀少的染料甚至引发过犯罪乃至战争。还有一些染料的制作工艺及流程受到严格保密,使得某种颜...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取材天然还是人工合成的颜色,都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世界。
但你知道吗,一些染料的取材稀有罕见,价值胜过黄金,这些珍贵稀少的染料甚至引发过犯罪乃至战争。还有一些染料的制作工艺及流程受到严格保密,使得某种颜色长期以来只能被少数富有阶层所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颜色——藏红花色
藏红花色是一种带有浓郁金黄色彩的橙黄色。在过去,藏红花曾经被用作染料和药物。现在,藏红花是备受欢迎的养颜圣品和食用香料。上个世纪,藏红花由阿拉伯人带到了西班牙。如今,《堂吉诃德》故事发生的那片土地——拉曼查省,被誉为“世界藏红花之都”。藏红花以其迷人的色泽风味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艰辛不易,成为了“红色黄金”,需要人工在特定的时段,手工采摘花朵顶端纤细娇嫩的三丝花柱。其重量以克计算,每收获500克藏红花丝,需要采集5~8万朵藏红花,因此1克藏红花的售价高达人民币130元。
藏红花加工过程的繁复精细及其浓郁金黄的色彩,使得藏红花色成为了极为神圣的颜色。历史上一些佛教高僧的长袍曾被染成藏红花色。基督教修士用藏红花色书写祈祷书上的字母。在印度,藏红花色还用来绘制神像雕塑前额的吉祥痣。
昂贵的售价使得藏红花在中世纪的欧洲长期被买卖,有时甚至成为盗窃者的目标,海盗经常劫掠运输藏红花的船只,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长达3个月的“藏红花之战”。1444年,一名德国商人因在藏红花里掺入切碎的金盏花售卖而被判处活活烧死的酷刑。
西班牙人严防死守的秘密——胭脂红
热烈而浓郁的鲜艳红色曾经被看做是至高权力的象征。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当政时期,一匹鲜艳的红布的售价相当于当时一名普通工人三年的工资。胭脂红来自于寄生在仙人掌之上的一种小虫子——胭脂虫。胭脂虫被压碎后,会产生一种鲜艳的红色液体,这是由它体内的胭脂红酸形成的。这种胭脂红酸其实是胭脂虫的一种保护性体液,用来防止被蚂蚁吞食。
制作胭脂红时,先将胭脂虫在阳光下晒干,再压碎研磨,大约14万只胭脂虫才能制作出1千克的胭脂红。在美洲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中,都曾用胭脂红染制首领的长袍。
1519年,西班牙侵略者入侵墨西哥时,发现了这种艳丽动人的颜色竟然来自一种小虫的惊人秘密,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并控制了整个胭脂红制作产业。西班牙人很快将这种奇特的染料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染料出口生意。胭脂红成为继黄金、白银之后,来自美洲的最有价值的产品。为了长期攫取财富,西班牙人千方百计严格保守胭脂红制作的秘密,禁止活胭脂虫出口,并想方设法掩盖胭脂红来自昆虫的事实,甚至传播胭脂红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这样的假信息来保护这个价值万金的商业秘密。19世纪,胭脂红被廉价的红色颜料所取代。今天,胭脂红主要产自秘鲁,作为一种食用色素,常被用在口红、糖果之中。胭脂红在配料表中的名字是“E120”或者“天然红4号”
自然界中最稀有的颜色——泰尔紫
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旗是紫色的,聪明的你大概也能猜出其中的原因——紫色曾经也是价值连城且稀有的颜色。大约在3000年前,沿海而居的泰尔人(泰尔位于今天的黎巴嫩地区)发现 ,海中一种骨螺的黏液一旦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之下,就会变成一种浓重的紫色染料——泰尔紫,9000多只骨螺仅能制造出1克染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还要忍受敲碎的骨螺腐烂后散发出的恶臭。大约在公元300年,泰尔紫的价格是纯金价格的3倍还要多。
如此稀少的紫色成为了皇室、力量和特权的象征,皇室长期牢牢垄断着紫色。拜占庭的国王们将宫殿修成紫色,“born in purple”(出身名门)这个短语也由此而来。直至后来一种廉价的用岩石上的地衣制作出的地衣紫被发现,普通人才拥有了紫色的使用权。18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卡思伯特·戈登的人在苏格兰发明了一种制作地衣紫染料的新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生产出78种深浅不同的紫色染料。他根据自己的名字将这种染料命名为卡氏紫(cudbear)。为了能长久地将卡氏紫制作的秘密握在自己手中,他在工厂周围筑起高墙,严管生产工人,对染料的配方严格保密。卡氏紫极其畅销,以至于苏格兰本地的地衣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每年都要从挪威和瑞典进口200多吨地衣作为生产原料。
除了文中讲到的这三种颜色的趣闻,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颜色的传奇故事,比如用古埃及木乃伊制成的木乃伊棕,相传导致法国皇帝拿破仑死亡的舍勒绿等等。颜色为我们带来了多彩的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颜色背后的故事也呈现出绚丽的人类文明历史。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颜色的故事呢,快在文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参考资料:[英]克莱夫·吉福德 .颜色简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20.(文中骨螺插图来自北京科技报微信公众号)
来源:保密观,编辑:木 青,在此致谢,如侵权请联删。